香爐起源于何時,尚未有定論。但其功用最初主要是生活起居時焚香,以修身養性,或祭祀先祖、神明。以至于后來逐漸發展成為“香道”。進而流傳日本、朝鮮等國。至佛教傳入中國,香爐自然地成為供奉佛祖的重要器物。當然,道教信徒拜神明也用香爐,都作焚香之用。
香爐種類繁多,質料也有銅、鐵、錫、石、陶瓷之別。其中歷代陶瓷類的香爐更是窯口眾多,造型迥異,除了禮佛,祭祖,還有一些制作小巧精美的香爐,成為文人雅士案頭琴旁的裝點之物。如現在這樣大雪紛飛的時候,有雅室一間,棱窗一扇,窗內除滿壁藏書外,唯一案、一幾、一爐、一琴。知交二人對弈也好,座下“談笑有鴻儒”也罷,都是人生快事。或于青煙裊裊中,獨自撫琴、讀史,又是何等的清雅。胡噴與清談,苦讀與修身,其中滋味的分別似乎就在這一爐香。
鬲式香爐一名系由仿周代銅鬲樣式而來。以宋龍泉燒制的最為出名,造型上通常通體施粉青釉,明澈溫潤,蔥翠如玉,腹部至足突起三條棱線,釉薄處呈白色,俗稱“出筋”。南宋龍泉窯燒制的鬲式爐,釉色均為上乘的粉青色,其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并不在官窯之下。
來自廣州珍寶征集的這只青釉鬲形出戟香爐為龍泉窯系產品,撇口,圓腹,三足,釉色瑩潤,釉面有冰裂紋,其造型古拙典雅,器形挺拔秀麗,品相保存完整,具有年代感。其口徑:13.6cm;高:12.2cm,制作精美,釉色清新,似在等待有美人添香。